醫療品質暨醫院安全倡議
在醫界的培訓和實施框架
培訓計劃概述
品質改善訓練的特點在於其是明確具有「為了教育各職類專業人員能夠應用分析及提升品質」此目的任何活動。
如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統計及領導等技術相關課程,若其目的為品質改善者均應納入。
如果是針對特定情況或路徑舉辦的改善課程,但內容包含可廣泛使用到其他主題的改善方法工具者,也應納入培訓課程。
訓練的種類
品質改善訓練可提供給醫學、護理、醫療技術員及其他職類等學員,且方式涵蓋工作坊、線上教育模組(數位學習)、遠距教學、書面教材資源、模擬訓練,以及針對相關特定主題之角色扮演、團隊合作與在職訓練等訓練活動。
訓練內容
對醫學及護理學員的品質改善訓練模組側重於「審核」及「計畫、執行、研究、行動改善循環(PDSA)」的技術。 越來越多人體認到多學科(跨團隊)訓練的價值,特別是在實際工作項目上。
有越來越多的人體認到跨科訓練的價值,特別是實際工作項目。
國際間的差異
在正規課程和繼續專業發展(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PD)計畫的內容之間存在一些實際特性的差異。
-
在美國以及加拿大小部分區域,品質改善大多被認為是「全面品質管理」模式,並將培訓重點主要在量性資訊整合分析。
美國的課程傾向以如PDSA循環的「精神標語」方法。實務項目越來越普遍。
-
在加拿大和澳洲,有關品質改善的訓練也強調應透過實務基礎專案將理論概念付諸實踐。
-
在英國,病人安全及變革管理方法較為普遍,且訓練傾向著重於特定品質要素的改善,如領導力及安全性。
-
在荷蘭和北歐,他們更重視輔導及同儕審查。
訓練有效性
有關培訓專業人員提高醫療照護品質的文章很多。
但是,大多數人只是描述訓練方法和內容,而不是檢視訓練的影響或最有用的訓練內容及方法。
醫療品質暨醫院安全訓練對病人照護結果、資源使用及整體照護品質的影響仍無法確定。
大多數的訓練評估著重在學員知識的改變,而非深入研究對專業人員及病人的長期影響。
然而,使參與學員將品質改善應用於實務作業的主動學習策略,被認為比單獨使用課堂教學形式的訓練更加有效。
同時,提高訓練講師專業技能使其得以穩健的教授品質改善方法亦非常重要。
醫界基礎觀念
本院品質暨安全( Quality & Safety,QS)框架是基於我們研發的「5S推動計畫」所發展的架構。
員工可以自由選擇他們參與的程度(僅參與課程,或作為技能導向學徒進一步訓練實務技能)。
初學者(菜鳥)層級包括有「醫療品質管理基本概念介紹」等一系列課程模組。
我們鼓勵所有醫院員工至少完成這個層級的學術課程。
在完成模組的所有必修內容後,該員工即有資格申請「醫療品質改善基本概念完訓證書」。
此外,每個模組都有機會讓學員實施專案計畫以試行接受該模組之訓練後具備的能力(技能)。
技能訓練專案完全採自願參加,提供學員自我提升及透過專案建議進而發展員工與訓練者良性互動關係的機會。
當訓練符合要求之標準時,該員工即有資格申請「醫療品質改善基本概念與技能榮譽證書」。
透過登入線上版「我的QS學習護照」,員工可以隨時查看他的培訓計劃執行狀況。員工也可以持續重新參與模組訓練,直到他對自己的訓練結果滿意為止。
一旦完成了證書的所有模組,員工就可以透過向醫品部申請證書,並且在醫品部完成有關個人培訓計劃的簡短調查後,醫品部將授予下載相關線上證書之權限。
我們鼓勵所有員工及部門另外主動參與「5S計畫」。
取得品質點數
-
參與講堂課程所獲得的點數與醫品部所舉辦的其他課程相同:
-
親自參與實體課程,且有完整的簽到退紀錄:每小時可得0.5點。
-
沒有親自參與實體課程,而是透過數位學習方式完成者:將無法取得參與點數。
上述這兩種方法都可被視為完成培訓模組的學術課程演講項目。
-
基於相關培訓模組所進行的技能訓練計畫對醫療照護品質的貢獻非常重要,所以完成並符合計畫標準後可取得3.0點。
每個模組點數只計分一次,不能重覆取得點數,並在計畫通過年度標準之驗證後給予點數。
-
取得完訓證書的學員也會在年底獲得額外獎勵。
以下點數為每年給予,與員工取得證書的年度無關:
-
僅取得「醫療品質改善基本概念完訓證書」(但無技術證書)者:2分
-
取得「醫療品質改善基本概念與技能榮譽證書」(已取得課程初學者證書,且已完成每個模組的有效項目):10分(此10分包括a項所述的2分)
培訓模組一覽
TQM
TQM-1:基本觀念
TQM-2:落實
TQM-3:衡量之角色
TQM-4:創新機構環境
TQM-5:人力資源與品質
TQM-6:顧客至上
TQM-7:往持續改進之路
TQM-8:以標竿學習提升品質
TQM-9:ISO-9000 與全面品質
TQM-10: 應用於機構之實例
WHO
WHO-1:何謂「病人安全」
WHO-1:何謂「病人安全」
WHO-3:瞭解「系統」及複雜性的負面影響
WHO-4:如何扮演極佳團隊成員
WHO-5:瞭解並從錯誤中汲取教訓
WHO-6:瞭解及管理臨床風險
WHO-7:品質改善方法的介紹
WHO-8:病人及照護者參與
WHO-9:加強感染管制來降低院感
WHO-10:病人安全及侵入性處置
WHO-11:提升藥物安全
4162
TRM-1:簡介(演習)
TRM-1: Introduction (drill)
4163
TRM-2:團隊形成(演習)
TRM-2: Team Structure (drill)
4164
TRM-3:領導(演習)
TRM-3: Leadership (drill)
4165
TRM-4:守望(演習)
TRM-4: Situation Monitoring (drill)
4166
TRM-5:相助(演習)
TRM-5: Mutual Support (drill)
4167
TRM-6:溝通(演習)
TRM-6: Communication (drill)
4168
TRM-7:總結─加以整合(演習)
TRM-7: Putting It All Together (drill)
TRM
TRM-1:簡介
TRM-2:團隊形成
TRM-3:領導
TRM-4:守望
TRM-5:相助
TRM-6:溝通
TRM-7:總結─加以整合
TRM-8:管理變革
TRM-9:培訓教練技巧
TRM-10:如何實施變革
TRM-11:實踐教訓
Evidence of Skill Acquired
品質改進方法
blah blah blah
Building Essential QI Skills
About this Quick Course
So, you can explain what the letters PDSA (Plan-Do-Study-Act) mean. Great!
But, are you able to successfully run multiple PDSA tests in one day,
know when a change concept is ready for implementation, and then sustain the improvements?
Built around the Model for Improvement (MFI), the IHI
Quick Course, Back to Basics: Building Essential QI Skills demonstrates how to link
the three questions related to aim, measurement, and change concepts to
the sequence for success.
This one-day course will provide a jump start for those who are new to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a refresher for those who are feeling stalled in their improvement efforts.
WHAT YOU'LL LEARN
At the end of this IHI Quick Course, participants will be able to:
-
Describe the elements of the Model for Improvement
-
Identify the necessary elements to charter an improvement project and develop an aim statement
-
Develop high-leverage change ideas using driver diagrams and other tools
-
Identify a family of measures, including operational definitions, to drive improvement work
-
Develop effective PDSA cycles that build from small-scale testing to implementation
-
Describ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mplementation, scale and spread, and guidance in each stage
WORKSHOP CONTENT
Morning
-
Introduction to the System of Profound Knowledge and the Model for Improvement
- Defining your system
- Deming’s System of Profound Knowledge
- Application of profound knowledge to improvement work
- The Model for Improvement and learning
-
What are we trying to accomplish?
- Elements of an improvement project charter
- Aim statement development
- Critique multiple aim statements
-
What changes can we make that lead to improvement?
- Methods to generate change ideas
- First order versus second order change
- Driver diagrams
Afternoon
-
How will we know that a change is an improvement?
- Measurement for improvement
- Moving from concept to measure
- Developing a family of measures (outcome, process, and balancing)
- Operational definitions
- Understanding data over time
- Common cause versus special cause variation
- Introduction to run charts
-
Testing changes and Plan-Do-Study-Act cycles (PDSA)
- Sequence of change
- PDSA cycles
- Tips for testing
- Building sequential PDSA cycles
- Testing in parallel
-
Implementation, sustaining, and spread
- Describ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esting and implementation
- Guidance on sustaining improvement
- Guidance on spread
-
Introduction to other tools in the QI toolbox
部門互相觀摩
目的:
提升所有員工參與品質(及安全)改善活動
方法:
-
兩個部門協調取得共識後安排日期、時間、地點。
-
部門主管(任一部門)線上輸入(醫品部網站,僅部門主管有權限進入)觀摩要求。
醫院當前配置之部門及主管清單由人力資源處管理,可在線上「部門主管清單」瀏覽。
品安關鍵人物
必須登錄
-
觀摩活動時,使用院內「彰基2000」系統執行刷卡系統進行簽到、退作業。
-
每位出席員工須親自負責簽到、退作業,觀摩活動開始時感應一次(簽到),並在觀摩活動結束時感應一次(簽退)。
-
建議的排程:
-
互相觀摩的兩個單位分別進行簡報(每個簡報限制長度於10分鐘內)。簡報內容應該聚焦於部門環境與作業流程(對病人、家屬、員工與到醫院的訪客)的醫療照護品質與安全。
簡報可以包括相關指標,但因為品質指標已在「輔導團實地訪查」活動中已經有充分討論了,故不應只聚焦在這些指標。
-
單位簡報後,觀摩活動剩下的時間可以讓與會人員完全專注於討論及回饋。
-
每個單位皆應該製作「互聯網日誌(Networking Journal)」以便日後察看。
-
如果觀摩活動是在其中一個單位裡、或附近舉行,也可以考慮分配一些時間進行實地走訪,使與會者能觀摩交流時所提主題的實際做法。
-
實際的觀摩活動應該由兩個單位的主管提前共同協商決定。
-
互訪會議結束後,與會者必須在會議結束後的兩天內隨時完成線上報告(但不能在會議當天因為刷卡資料僅晚上處理):
-
部門主管:兩個部門的主管都必須寫出觀摩活動結果的執行摘要。
-
與會員工:簡短的分享參與觀摩活動的收穫
-
觀摩訪查必須在部門互聯網日誌(Networking Journal)中留有相關紀錄,包含執行摘要、照片及其他重要資料。
限制:
-
觀摩訪查時間限制為一小時,將對現場作業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
-
一個單位每半年的觀摩訪查次數最多3次。
-
半年內兩個單位間不得重複舉辦觀摩訪查活動(以避免過度安排造成的壓力)。如果兩個單位間都同意、希望安排追蹤訪查,我們非常觀迎,然而,該單位必須了解這樣的追蹤訪查安排並無法獲得點數。
-
觀摩訪查是兩個部門及員工自願參加的:
-
可選擇完全不參加該計劃
-
可選擇六個月內只參加一次
-
可選擇六個月內參加兩次
-
可選擇六個月內參加三次
-
可選擇六個月內參加三次以上
-
每六個月可選擇不同頻率的參與次數
為了避免過度訪查帶來的壓力,每半年能取得點數的上限次數為三次訪查。此規則僅適用於部門(不限制個人參加多少次)。
-
參加觀摩訪查(且獲得點數)的員工不限於當次辦理觀摩訪查的兩個主要單位。
來自其他單位的參加者必須先取得主辦觀摩的兩個單位主管同意方可參加。(確保觀摩場地有位置,且其他單位參加者不會有保防/隱私相關問題)。
-
部門 互聯網日誌(Networking Journal) 應該隨時保持更新,且可讓所有部門成員及訪查團(本觀摩計畫、輔導團、相關評鑑)察看。
我們建議部門保有兼顧安全保存及維護管理的電子(無紙化)版本(存於院內網路的電子檔案)及紙本日誌供部門人員及訪查員瀏覽查閱。
品質點數獎勵:
由於本觀摩計劃相較於參加學術講座,對員工參與品質改善活動有直接貢獻,因此給予之點數加倍。
每位參與者在每次訪查活動中最多可獲得2.0點,根據簽到、簽退時間進行調整。只有在以下情況才給予點數:
-
具備簽到及簽退資料
-
簽到及簽退的時間是有效的(在安排觀摩訪查的一小時限制時間內)
-
在指定的時間內於線上完成個人報告輸入並儲存(訪查次日的午夜0時前)
觀摩訪查使用5S推動計畫之評分基準A至E,各單位主管上傳之觀摩訪查執行摘要也將依照訪查有效性與報告適切性進行評分。此分數等級用於回饋個人,使參與者能夠互相學習。
參考文獻:
互訪軟體說明書
1,013 KB